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要闻 > 文章正文
阅读排行榜
重要信息

南充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2023年度报告

时间: 2024-01-26 来源: 南充市教育和体育局

南充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2023年度)


海平岸阔风正劲,扬帆起航正当时。2023年,南充市职业教育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国家、省、市职业教育相关文件和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达标建设的中心工作,坚持教育教学的重点抓手,坚持产教融合的全面深化,成功召开南充市职业教育工作大会,全面剖析全市职业教育现状,实行了职普融通试点、高三年级公共文化课统一监测、职业院校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为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屏障。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3年度职业教育质量报告编制发布和报送工作的通知》要求,市教育体育局职成科统筹协调,积极开展全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工作,从全市中职教育基本情况、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服务贡献、文化传承、国际合作、发展保障、面临挑战等八个方面编制《南充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3年度)》,全面反映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质量和水平,以回应社会关切,并接受社会监督。

一、总体概况

2023年,南充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465所,在校学生94.7万人。现有幼儿园655所,在校学生14.4万人;义务教育阶段724所(含112个教学点),在校学生51.9万人;普通高中招生学校41所,在校学生10.9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0所,在校学生0.2万人(不含随班读学生);中等职业学校28所(含技工类学校4所),在校学生7.8万人;高职院校4所,在校学生3万人;驻市高校3所,在校学生6.5万人(图1-1)。


1-1 全市各类学校总体概况


二、办学规模

(一)学校规模。全市共有招生资格中等职业学校28所(技工类学校4所),公办学校15所,占比54%,民办学校13所,占比46%(表1-1)。


表1-1:南充市中等职业学校基本情况一览表



区域

省市属

顺庆

高坪

嘉陵

阆中

南部

西充

仪陇

营山

蓬安

合计

学校数量(所)

总数

6

5

4

1

4

2

1

3

1

1

28

公办

5

1

1

0

3

1

0

2

1

1

15

民办

1

4

3

1

1

1

1

1

0

0

13

乡镇学校(所)






1

1

1



3


(二)学生规模。2023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收新生27217(其中技工类学校5783人),比2022年减少4275人,在校学生77929人(其中技工类学校14314人),比2022年减少1965人(图1-2)。


图1-2 南充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数


(三)职普结构。2023年,南充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77929人,普通高中学校在校生104824人,在校生职普比例为43:57;南充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7217人,普通高中学校招生33855人。中职招生比例占45%。职普比大体相当,基本实现了职普均衡发展(图1-3)。


1-3 职普比

(说明:以下章节,内容表述数据,均不含技工类学校人数。)


三、办学条件

(一)校园校舍。2023年,全市持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改扩建校园校舍,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40.7万平方米,因部分学校停办,校园占地较2022年少56万平方米;校舍面积156.4万平方米,较2022年增加7.12万平方米(表1-2)。


表1-2:2022-2023年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情况(一)


序号

项目

2022

2023

增减量

1

占地面积(万㎡)

296.7

240.7

-56

2

校舍面积(万㎡)

149.28

156.4

+7.12

1-4 蓬安职中新校区效果图


(二)设施设备。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为3.8亿元,纸质图书146.4万册,电子图书100.4万册,校园网速最高1000M(表1-3)。


表1-3:2022-2023年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情况(二)


序号

基本指标(生均)

2022

2023

增减量

1

教学仪器设备值()

4558.94

5337.25

+778.31

2

纸质图书(册)

29.77

22.51

-9.21

3

电子图书(册)

5.06

15.44

+10.37

4

校园网(M

1000M

1000M

0


(三)师资队伍

1.总体情况。南充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总体结构持续优化,教职工总数为3879人。专任教师3482人,占89.8%;教辅人员113人,占2.9%;行政人员176人,占4.54%;思想政治课专任教师211人,占专任教师的6.06%。现有在校学生63615人,生师比为18.3︰1;“双师型”教师919人,占专任教师的26.4%。

2.学历结构。2023年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15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5%;本科学历专任教师3269人,占比93.9%;专科及以下学历专任教师55人,占比1.6%。与上一学年相比,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例有所下降,专科学历专任教师比例有所下降,本科学历专任教师比例有所提高,学历层次总体稳步提升(表1-4)。


表1-4:2022-2023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基本情况表



序号

基本项目

2022

2023

增减量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1

硕士学历

187

5.93

158

4.5

-1.43

1

本科学历

2855

90.58

3269

93.9

+3.32

3

专科学历

110

3.49

55

1.6

-1.89


3.职称结构。2023年,有高级职称的教师542人(含正高级1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5.57%;有中级职称的教师94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7.19%;初级职称的教师120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4.58%;未评职称的专任教师78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2.66%,获得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均有增加,职称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


图1-5 教师职称结构


四、办学质量

我市有国家改革和发展示范中等职业学校1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技工学校1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学校3所(技工学校1所),市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9所;建设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专业5个;省“三名工程”三星建设学校2所(表1-5)。


表1-5:南充市中职学校品牌建设情况一览表



序号

学校名称

荣誉称号

国示

国重

省示

省重

三名工程

省示范专业

1

四川省服装艺术学校



(三星)

服装设计与工艺

2

南充师范学校





学前教育

3

四川省南充卫生学校





医学检验技术

4

南充技师学院(民办)






5

南充市潆溪高级职业中学






6

四川省阆中师范学校




(三星)


7

四川省阆中江南高级职业中学






8

南部县职业技术学校






9

南充中等专业学校






会计

10

南充外国语中等专业学校(民办)






铁道运输服务

合计

1

2

3

3

2

5



第二部分 人才培养

一、教育教学

(一)专业建设。2022-2023学年度,全市实行专业建设预报、复核制度,形成新增专业“全市有规划,年初有计划,创建有措施,过程有监管,结果有复核”工作链;动态调整旧专业,停办长年不招生、招生少、出口质量低的专业。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共开设16个专业大类,67个专业,专业点208个,新增专业点17个,停办专业点5个。在校生人数排列前五位的专业大类依次是:电子与信息、交通运输、教育与体育、医药卫生、装备制造,共有在校生49161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7.28%;在校生人数排列后四位专业大类依次是:资源环境安全、轻工纺织、新闻传播、公共管理与服务,在校生1731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72%。

(二)课程建设。2022-2023学年度,全市优化课程标准,在对专业相应行业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的方法,遵循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着眼于学习者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及专业、方法、社会等能力的形成,优化相应的课程标准;建立课程评价标准,2023年10月27日,我市组织开展了全市中等职业学校2021级学生公共文化基础课质量监测考试,探索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标准,进一步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三)教法改革。坚持就业与升学并重,以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从目标着手,致力于课程设计改革,增加课外活动及团队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交往技能、团队意识;大力提升教师工作热情、责任心、努力程度和教学艺术,规范教学管理、创新教师管理制度,在课程设计上狠下功夫,着力于学生动手实践和团队协作、创新精神的培养;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运用问题探究法、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目标教学法、行为导向法训练学生的方法能力等。

2023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参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建设,共18个项目进入“四川省教育厅2022-2024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名单”,其中5个重点项目,13个一般项目。

(四)教材建设。2023年,通过调研中等职业学校落实《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情况,印发《关于做好2023-2024年中小学及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用书征订和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统一使用准备和培训工作的通知》,多渠道宣传教材征订、使用管理等政策,多手段规范教材选用,全力做好教材使用、建设工作。

二、学生培养

(一)党建引领

1.健全党建工作制度。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修订和完善“三会一课”、党员干部学习、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等一系列制度;坚持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尤其在学校基本建设、设备购置、评优奖先、晋级晋职等重大事项上,坚持民主集中制,杜绝“一言堂”;健全完善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约束和保障作用。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明确岗位职能,强化工作责任,学校党组织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全体党员积极参与;坚持开展好“三会一课”;健全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绝大多数学校设立专门党建办公室,充实了党建工作人员,明确党建工作职责和任务。

3.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深入开展学史主题教育活动,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省委、市委全会精神,通过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开展专题宣传,不断提高思想教育的质量;通过庆“五一”“六一”“七一”等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重温入党誓词,激发工作热情,履行“一岗双责”,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4.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各地各学校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行为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查处有偿招生、违规招生行为,严防职业教育“微腐败”,促进职教行风根本好转。设立“党员示范岗”,开展“比奉献,敢担当”等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图2-1)。


图2-1 南充中等专业学校党委理论学习


(二)德育先行。全市各中等职业学校结合行业、专业特色开展中职德育研究与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好中等职业学校统编教材,加强教材使用培训及管理,做到“先培训,后上课”(图2-2)。积极实践“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022-2023学年度,全市各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开展“技能成才强国有我”“职业教育活动周”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富有感染力的实践活动中收获、内化,促使立德树人工作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案例1)。


图2-2 蓬安职中校长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三)素质提升。各中等职业学校以部颁专业教学标准为依据,结合行业标准、专业特点、岗位工作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等,制定专业实施教学计划:严格按照教育部相关要求,核实各校文化基础及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公共基础课程开设情况,夯实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提升学生人文修养;高度重视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融合培养,充分发挥技能大赛在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图2-3);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举办各类运动会,发展学生运动专长,培养学生坚韧顽强的意志、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爱国爱校的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图2-4)。

2023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积极参加国、省技能大赛,共42人获得奖项,其中获国家级三等奖3人,省级一等奖2人、二等奖8人、三等奖29人。


图2-3 南充电子工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


图2-4 高坪职中田径运动会


(四)就业升学。2023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为21620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8573人,占比39.7%;就业20221人,占比93.5%,直接就业4187,占比19.4%,比2022年增加3.2个百分点;升学16034人,升学率为74.2%(表2-1)。


表2-1:2022-2023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项目

2022

2023

增减量

毕业生人数(人)

15072

21620

+6548

就业人数(人)

直接就业人数

2446

4187

+1741

升学人数

11107

16034

+4927

就业单位情况

国企、事业机关单位(人)

227

257

+30

民营企业及其他(人)

1341

1820

+479

本地就业(人)

485

1136

+651

异地就业(人)

894

941

+47

注:数据源于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


2023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中,从事第一、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为6.4%、34.5%、59.2%;学校推荐就业占53.7%,比去年下降7%,但学校推荐安置仍然发挥了主体作用;起薪2001元以上823人,占比39.6%,起薪3000元以上684人,占比32.9%。

(五)资助情况。2023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对艺术类表演相关专业以外的5.81万名中职学生,减免了本学年学费1.17亿元;按平均每生每期1000元标准对1.67万名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3142.27万元;按500元每生每期标准打卡发放南充籍建档立卡中职学生特别补助1189人,共计87.6万元;对特别优秀的55名中职学生发放中职国家奖学金33万元。


第三部分 产教融合

一、校企合作

2023年,全市24所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涵盖了实习实践、技能培训、科研创新和就业指导等多个方面。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促进了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市场竞争力(图3-1)。


图3-1 校企合作签约仪式


二、双元育人

(一)深入开展校企合作。采用一对一定单式培养、教师企业实践、共建实习基地等合作形式,扎实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有机无缝对接。全市24所中等职业学校中,有19所开展了校企合作,占79%,合作企事业单位110个。

(二)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我市有南部县职业技术学校、南充电子工业学校、四川阆中师范学校、四川仪陇职业高级中学4所学校探索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延伸了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实效更加突显,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积极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我市有南充卫校老年照护、失智老年人照护、母婴护理、家庭保健按摩、社会心理服务、幼儿照护,南充中专学校财务数字化应用、业财一体化信息应用,四川蓬安县职业中学WPS办公应用、机械产品三维模型设计营山职高汽车运用与维修、四川省服装艺术学校服装陈列设计、汽车运用维修、民航空中服务等6所学校15个专业开展了“1+X”证书制度试点,对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9个,参与培训人数达1339人次(图3-2)。各试点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培训、提升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有序推动1+X证书试点工作顺利开展(案例2)。


图3-2 南充卫生学校1+X证书考试


(四)加强学生实习管理。督促学校制定实习管理制度,严格实习单位的选择,强化学校对实习学生开展走访和调研,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实习工作。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设立了实习工作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制定相配套的实习工作管理考核制度。2023年,全市24所中等职业学校中,有17所学校与109家企业签订了实习协议,有7810名学生进入企业参加跟岗、岗位学习。

(五)集团化办学情况。全市现有南充职业教育集团、南充中职教育集团、南充张澜职业教育集团、南充大成职业教育集团、南充泽英职业教育集团等5个职业教育集团(图3-3)。


图3-3 南充学前教育职教集团年会


第四部分 服务贡献

一、服务行业企业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坚持全日制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双重培养的办学方向,以服务地方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宗旨,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推进校企合作。2023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共与110家企业、园院等单位开展合作,其中川内单位占71.2%。通过成立职教联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定向就业、联合办学、共建基地、共建专业、引企入校等模式,多措并举激励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持续提高办学质量。四川省蚕丝学校依托深厚的职业教育办学底蕴与办学特色,与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成都艺术职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杭州群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联合牵头成立了川东北室内装饰与广告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已加盟成员单位15个,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优势力量,更好地为社会、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有力助动川东北地区室内装饰与广告行业繁荣发展。四川省南充卫生学校与省内42家医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年输送大批学生前往各院校实习实训,为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育创新型医卫技术技能人才。

二、服务地方发展

统筹优化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与布局,引导各校对接区域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增强专业设置与本地产业发展的吻合度,努力提升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2023年,全市中职学校主动发挥专业优势,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乡村专业技术人员、农民工、退役士兵等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12个,累计培训9316人次;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社会服务活动42个,受益29871人次(图4-1)。


图4-1 2023年全市各中职校开展社会服务情况统计


三、服务地方社区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利用学校场地、师资、教学资源等积极参与社区教育,组织志愿者队伍服务社区;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培训活动;面向社会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图4-2)。


图4-2 南充卫校志愿者服务


四、服务乡村振兴

2023年,全市各中等职业学校勇担重任,百花齐放,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服务“三农”的人才、智力、科技和资源优势,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四川省蚕丝学校蚕桑专业教师为高坪、高县、凉山、珙县等开展蚕桑优质高效技术培训,提升蚕业一线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为农民增收致富,搞好服务;工艺美术专业师生参加“川农杯”四川省大学生农业创意设计大赛,作为全省唯一参赛的中职学校,获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以赛促推,为“川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对外宣传搭建了窗口。

四川省南充卫生学校与仪陇、高坪东观等地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为村民子女学习和就业提供帮助、长期开展送医送药到村活动,受益群众达到22000余人次。

南充电子工业学校与甘孜州德格县龚垭寄宿制学校开展结对帮扶,受益学生500余人。


第五部分 文化传承

南充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三国文化、丝绸文化、红色文化和嘉陵江文化交融生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种类繁多,民俗民间艺术璀璨夺目,具有浓郁的川北地域特色。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结合专业和地域优势,面向学生和社会开展剪纸、书法、传统服饰、红色研学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宣传、教育活动。2023年,全市各校开展经典诵读、龙狮、剪纸、茶艺、书法等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120余场次。

南充电子工业学校通过军事化管理、军事训练、国防教育进课堂等手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强化忧患危机意识、传承红色基因血脉、增强全民国防观念;营山职业高级中学为传习营山“翻山饺子”省级非遗文化,在校内建立了翻山饺子培训基地。2023年,该校翻山铰子舞蹈队参加南充市迎春晚会的报道登上了央视网;四川省蚕丝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融入服装专业课堂,让学生习作传统汉服、饰品,修习汉服礼仪,创建了自贡扎染国家级传承人张晓平大师工作室,每年张晓平大师都会来到学校为师生传习扎染技艺。在2023年南充市职教活动周上,该校的传统汉服装束复原、汉服礼仪展示及传统手工艺作品得到了市领导与参观群众的赞誉;阆中师范学校精耕细作,打磨当地民俗文化舞蹈《亮花鞋》,该节目七次受邀荣登央视舞台(图5-1)。


图5-1阆中师范师生参加央视“黄金100秒”十周年庆典


第六部分 国际合作

四川省蚕丝学校与老挝教育体育部、老挝万象省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由老挝HSK国际汉语学校和四川省蚕丝学校双方进行汉语课程的开发及资源建设,与老挝万象省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中文+技能”国际化培训项目。合作2年多来,已完成了《非遗扎染I》《服装绘画I》两门“中文+”培训课程建设任务,开发了配套的培训教材及微课数字化资源,培训国际学员100余人次。“以非遗扎染”为载体,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助力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提升国际影响力。


第七部分 发展保障

一、经费投入

2023年,全市投入中等职业教育各类资金8.91亿元,其中政策性经费1.17亿元、项目建设资金7.41亿元、助学金等贫困生补助资金0.33亿元(表7-1)。


表7-1:2022-2023学年中职教育财政投入情况


项目

数据

备注

生均政策性经费(元)

2019.29

减免学费58133

生均财政拨款(元)

3730


生均财政专项补贴(元)

1878.9

贫困学生助学金16724

736.75

建档立卡中职特别资助1189

6000

优秀中职生55

项目投入(万元)

74123

含学校公用经费

中职经费/总教育经费(%

6.85

教育总投入130亿元

中职经费/高中阶段经费(%

17.82

高中阶段总投入50亿元

注:数据源于市资助中心、局计财科统计。


二、政策支持

(一)优化布局。印发《南充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复核认定工作的通知》,对标国、省达标工程主要监测指标,制订本市学校办学条件达标主要监测指标,开展达标学校复核认定工作,持续推进“空、小、散、弱”学校清理整改工作。2023年,停止南部升钟职中、仪陇扶轮育才、南充电子技术学校3所学校招生工作。

(二)规范办学。印发《2023年南充市职业院校办学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全面梳理全市职业院校办学突出问题,持续开展专项治理工作,2023年,共办结30余件举报信访线索。

(三)招生工作。修订《南充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宣传资料审查备案实施方案》,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严肃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纪律的通知》,2023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平稳有序。

(四)提高教学质量。印发《南充市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公共基础课质量监测实施方案》,就职业院校学生公共文化课监测进行探索;修订《南充市职普融通育人模式改革实施意见》,对育人模式进行创新。

(五)支持创新创业。印发《南充市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清单》,就毕业生创新创业进行清单化和任务化,对各地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完成节点等进行了周密部署。切实解决我市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融资难、经验少、服务不到位等问题,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六)深化校企合作。市教育和体育局、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决定围绕南充市“组团培育省域经济副中心,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战略目标,开展南充市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主体作用,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深化人才培养、服务产业发展(案例3)。

三、师资培养

2023年,全市加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力度:组织开展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活动,全市共计5281人次参加;支持专业课教师带头实践“1+X”证书制度,支持专业课教师获取较高等级的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组织职业院校教师参加国家省级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等赛事中,共计56人次获奖(表7-2),共获国家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省级一等奖4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6个,其中阆中师范学校在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案例4)。


表7-2:2022-2023年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统计表


年度

项目

数据

2022-2023年度

教师参加培训人数(人次)

5281

教师工作室(个)

22

(个)

国家级

一等奖

1

二等奖

1

三等奖

0

省级

一等奖

4

二等奖

5

三等奖

6

注:数据源于2023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问卷调查,获奖情况只统计了国省级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


第八部分面临挑战

一、主要问题

(一)办学条件不足

1.办学规模不平衡。目前,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校均规模2786人,其中在校生最多的6000余人、最少的200余人,1200人以下中职学校5所、占比17.9%,1200人以上、3000人以下的中职学校10所、占比35.7%(图8-1)。


图8-1 2023年南充市在校生规模示意图


2.达标建设有差距。全市大部分中职学校校园面积、校舍面积、生均校园和校舍面积、师生比均离国家标准差距大。

(二)专业建设不强

1.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全市28所(含技工类学校)中职学校,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22所、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15所,分别占比78.6%、53.6%,远高于全省此类专业开设学校占比(全省两类专业开设学校占比分别为60.9%、44.2%)。

2.与本地产业匹配度低。2023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约60%学生集中在计算机应用、交通运输、教育与体育、医药卫生等专业,而与南充“5+3”产业体系和本地规上企业急需的高新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汽车汽配、丝纺服装等领域的专业学生不足30%,不能充分满足本地企业行业需求。

3.特色专业引领性缺失。全市开设65个专业,仅有5个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占比仅7.7%,无国家级示范或重点专业。

(三)机制体制不全

目前职业教育相关机制体制不健全或未建立,还需要加大力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进一步规范职业教育。

(四)产教融合不深

全市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产教融合等工作还流于形式,仅仅是提供实习岗位上,专业共建、资源共享、教师互派还未落到实处。

二、解决措施

(一)抓改革,强达标,提升办学水平

1.抓结构调整。按照全市中职学校结构布局调整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推动改革,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力争2025年底,全市中职学校实现布局结构更优、专业建设更强、资源配置更好的职业教育新格局。

2.抓达标建设。严格落实《四川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关于印发〈四川省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川教〔2023〕78号)要求,对标对表,梳理缺口,落实举措,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项目,充分用好中省职业教育资金,全面推动学校达标建设。

3.抓品牌引领。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启动全市中职专业统筹规划调整,依托国省示范、重点职业院校,以省级示范专业为抓手,优先设置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大力促进全市骨干特色专业错位发展;指导推进省级“三名工程”三星级在建学校建设,开展市级“双优”学校创建活动,提升职业院校整体办学水平。

(二)抓常规,强管理,提高办学质量

1.抓教育教学。建立健全全市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文化+技能”考评方式;开展职业教育教研和课题研究,举办中职学校赛课、评课活动;实行中职学校“高一期末考、高二统一考、高三诊断考”模式,持续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课监测;召开高职单招、对口高考研讨会,提升职教高考水平。

2.抓实习就业。进一步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教职成〔2021〕4号)要求,加强中职学校学生实习备案管理,强化实习工作规范管理;做好中职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积极实施创业培训,鼓励支持自主创业,积极争取多方资源搭建就业创业平台。

3.抓素质提升。完成中职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举办2024年南充市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和班主任能力大赛、2024年南充市中职学校技能大赛,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国省技能大赛,提升师生专业技能。

4.抓技能培训。坚持职业院校两条腿走路,实现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步发展,积极开展“两后生”培训,广泛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扶贫移民、下岗再就业、退伍军人、大学生创业等培训项目。

(三)抓交流,强合作,深化产教融合

1.抓产教融合。与人社、经信、工商等部门联合行动,搭建学校、企业、园区信息共享平台,开展校企对话座谈、人才招引活动;统筹引导园区、企业、学校、协会、学会联手,开展南充市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

2.抓合作交流。组织职业教育队伍赴东部发达地区参观学习,赴省内职业教育发展较好市州考察,复制可复制经验发展职业教育;借东西部、南渝、南达合作契机,请省内外专家教授、知名企业来南交流指导,落地落实协作项目。

3.抓学会助力。召开南充市职业教育学会年会,进行学会换届选举,组建新的学会领导班子,推动学会正常运行。进行学术研究,评选职业教育优秀论文,开展经验交流等,协助做好职业教育指导服务工作。


第九部分 案例集锦

【案例1


情暖双节 爱在南师

——南充师范学校


9月28日下午,南充师范学校膳食中心欢声笑语,歌舞飞扬学校党政领导与“双节”留校学生同迎国庆,共庆中秋用爱心驱散孤独,用温情滋润心灵。

党委书记杨震代表学校为同学们送上真情祝福,让大家深深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父母般的关爱。学生会副主席、宿管部长黄佳彤代表同学们表示将不辜负所有的期望,让生命开出美丽的鲜花。佳节逢国庆,共叙家国情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国》,让膳食中心变成红旗的海洋。

学校领导用心用情亲手为同学们送上节日的礼物让大家露出幸福的笑脸,歌声阵阵,饭菜飘香一盘盘美味佳肴,让同学们更加感受到南师的温暖。国庆中秋别样情,远离父母不离爱,同庆双节,暖心陪伴“留”下温暖,“守”护成长。


图:南充师范学校师生共度国庆节、中秋节


【案例2


校企合作促共赢产教相融助发展

——营山县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启动仪式暨实训实习基地授牌仪式


为进一步做好校企合作工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助推营山民营经济发展,2023年4月4日,营山职高组织高21级88名数控专业学生、高20级100多名实习生及相关专业指导老师前往营山经济开发区参加营山县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启动仪式暨实训实习基地授牌仪式。

本次活动由营山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杨红瑛主持,营山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华出席会议,各相关部门领导及四川优籁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代表应邀参加了活动。



营山职高校长艾小松作动员讲话。他希望同学们遵守企业管理制度和学校的规章规定,勤思考、勤动手,保质保量完成实习任务。


顶岗实习学生代表谭秀蓉发言:秉持初心,笃定前行


企业代表四川优籁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何志波作 “合作共赢携手共进”表态性发言


实习实训基地企业授牌活动现场


在授牌仪式上,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华作了重要讲话。他希望人才办、经开区做好校企合作的统筹协调、牵线搭桥工作,加大校企合作政策宣传力度,指导推动营山职高与园区企业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为校企合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撑;他希望同学们要珍惜机会、认真学习、好好工作,在生产实践中努力提升自身技能,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


本次活动,描绘出营山职高校企合作的美好蓝图。我们将以这次校企合作为契机,抢抓职教发展机遇,加强产教融合,实现人才输送,共享职教发展新机遇,共赢开放合作新未来。




【案例3

抢抓政策机遇做强职业教育

——营山县职业教育发展


营山县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子,全县职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全县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营山职高),在校学生4000余人、教职工226人,开设12个主打专业,基本形成了以营山职高为主体,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职业教育网络。

一、抢抓政策机遇,支持职教发展

坚持高位推进。紧扣“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工作目标,将职业教育的发展纳入县委、县政府重要工作任务,重点倾斜、强力推进,努力做强做精中职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整合职教专项资金、专项债券和地方融资等4亿元,划拨土地200余亩,规划建设了一所5000学位的现代化职业学校。全力保障运转。优先保障师资,近3年职教教师编制平均每年增加30人以上,引进职教人才,专任教师100余人。足额保障经费,县财政每年按8.2万元/人、1950元/生全额拨付职高人员经费和学生免学费补助。

二、坚持多维驱动,打造办学特色

制定中职教师“3年合格、5年骨干、10年名师”培养目标,采取结对帮扶、大比武等办法,近3年“双师型”教师和“具有高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师”年均增速稳定在15%-20%。与县内外企业深度合作,大力实施“名匠进校园”工程,定期到校帮带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技能操作、提出课程设置建议,建设优势专业。依托县内双创基地,与省内外知名企业合作,规划构建“1+1+N”实训格局。

三、突出内涵发展,提升育人质量

一是创新“人才归培”。制定职教“归培生”政策,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制定“定向归培”年度计划,定向归培生在自愿签订协议后享受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补助,毕业后按协议到指定企业服务。二是深化“横向贯通”。在普职“学生融通”的基础上,延伸拓展“师资融通、课程融通”,实行普高文化教师和职高专业教师互派互教,与知名中职学校合作共建,实现管理机制共享、线上线下联动。三是拓宽“纵向延伸”。与职业院校建立向上延伸渠道,以提升学生高考专业技能考试能力为主攻方向,依托联办高校完善专业建设、促进师资培养,为中职学生构建更为宽广的升学通道。


【案例4

一机制四工程打造五梯级双线并行的教师成才体系

——四川省阆中师范学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些年来,我校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强内涵、提质量、树形象、促发展,通过“一机制四工程”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五梯级双线并行”的教师成长新体系。

“一机制”即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四工程”即“鸿雁计划”阶梯培养工程、“四级联动”培训工程、“科研兴校”质量工程、“激励机制”激发工程,构建“合格教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专业教师——教学名师”和“初级技师——中级技师——高级技师——产业名师——工匠大师”五梯级双线并行”的教师成长新体系。

一、师德师风长效建设机制是培养之本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均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学校建设师德师风长效建设机制,着重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示范能力。

二、“四工程”全面整体推进“五梯级双线并行”的教师成长新体系

(一)“鸿雁计划”阶梯培养工程服务教师纵深成长

一是实施“头雁名师领航”工程。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工匠大师传帮带作用,通过师徒结对、课题引领、教学示范等途径培养一支师德高尚、技能精湛、薪火相传的师资队伍。二是实施“鸿雁教师齐飞”工程。学校结合国省市“双师型”教师培训计划、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通过政策激励、资金扶持,鼓励更多优秀中青年教师提升学历、专业成长。三是实施“名匠领雁入校”工程。积极建设“名匠领雁”兼职教师库,聘请行业大师、能工巧匠,与专任教师一起,推动“课堂革命”,共研教材、共商教法、共育人才。

(二)“四级联动”培训工程构筑教师发展平台

借助“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以及国培、省培相关项目,构建了“国培、省培、市培、校培”四级联动培训工程。通过“外引内培”“线上线下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培训机制,形成了师德师风、教育理论理念、教学基本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科研、教育管理、专家引领、健康指导等八大培训板块。

(三)“科研兴校”质量工程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科研兴校、科研强校”是学校治校策略,学校积极组织老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创办校刊《教研观海》,编辑教师教研成果专刊《教研论坛》,组织教师进行“核心素养”、“课程思政”、“教学反思”等专项研究评比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研、创综合能力。

(四)“激励机制”激发工程提高教师队伍活力

学校通过开展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中层干部等评选活动,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强化表扬激励。学校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强化绩效考核。学校建立校工会,发放节假日福利,组织开展师生田径运动会、春游秋游、钓鱼比赛等活动强化关心关爱。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关键因素,我校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继续完善“一机制四工程”,为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职业教育事业的美好未来服务。


结束语

过往皆为序章,未来皆有可期。2024年,南充市职业教育工作将以“125”工作思路为引领,借政策东风坚定信心,直面挑战,对标先进,检视短板。凝心聚力,锁定职业教育发展目标;改革创新,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锐意进取,做响职业教育南充品牌,扩大南充职业教育影响力。